首页    新闻   政务   问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笙管鼓钹里的千年遗韵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0-07-21 14:53 字号:

  参加鼓乐社排练的既有八十多岁须发皆白的老者,又有二十多岁朝气蓬勃的青年。本报记者马黎摄

  七月十日,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排练现场。记者马黎摄

  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坐堂鼓声响起,大铙、马锣等齐鸣,继而是笛子、笙、管、钹之音,各种声响交融混合,形成激昂、恢宏的古乐之声。

  7月10日9时,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的又一次排练开始了。

  参加排练的既有80多岁须发皆白的老者,又有20多岁朝气蓬勃的青年,每个人都认真专注地投入演奏之中。

  这乐曲,在街巷间流淌,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循声而来,驻足欣赏。

  从“票友”到“专家”

  “定期排练,我们已经坚持了20多年。要演奏好鼓乐,必须经常练习。这一方面是因为熟能生巧,另一方面是由西安鼓乐的特点决定的。”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社长张昭说,和五线谱不同,西安鼓乐采用的是工尺谱,只有音高音低,不能表现时值,演奏者拿到曲谱后不能直接认出来,必须要由老艺人进行口传面授。

  “五线谱是‘腿’,直接可以走路。工尺谱是‘拐棍’,只能帮人走路。”张昭介绍,工尺谱增加了学习西安鼓乐的难度,对演奏者来说,需要花费数年时间背诵曲谱,做到“心中有谱”,这也为演奏者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技艺高超的演奏者,可以通过时值上细微的变化,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目前,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有30多名成员。常务副社长张西鸣今年70岁了,他从小喜欢音乐。“那时候喜欢赶场子,只要听说哪儿有集会我便会赶过去,因为那时候的鼓乐表演主要在集会上。”从1998年开始,张西鸣学习鼓乐,从不间断,逐渐成为鼓乐的行家里手。后来,又开始带徒弟,经他手带的徒弟有20多人。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成员,除了几名老艺人外,其他的基本都是张西鸣的徒弟。

  虽然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张西鸣带起徒弟来却非常认真,从唱谱到打鼓再到韵曲,经常从早到晚忙碌一整天。有一次,为了教徒弟,他专门跑到长安区去,一直到深夜才回家。

  68岁的许振东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和张西鸣一样,也是从“票友”到了“专家”的层次。他最初爱听鼓乐演奏,从1988年开始学习鼓乐,风里雨里参加排练从不间断。最初他学习的是笙演奏,后来因为一个指头受伤改学了笛子演奏。“每次演奏鼓乐,就感到心里平静了,不想杂事了。”许振东说。

  聆听千载古韵

  西安鼓乐流传历史悠久,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张昭介绍,西安鼓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在继承唐、宋音乐的基础上,历经元、明、清几百年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形成了具有完备理论体系的大型鼓乐套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的许多专家教授,发现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作为唐宋遗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中国古代的交响乐”。

  2004年担任陕西省西安鼓乐协会秘书长以来,张昭为西安鼓乐的保护传承做了很多工作。2005年6月,他自费策划组织104名鼓乐艺人赴北京参加汇报演出,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和海淀剧场演出6场,在北京文化界引起很大轰动,为西安鼓乐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奠定了基础。

  “我们每年表演20多场,主要是参加政府惠民文化演出和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绝大部分都是义务演出,但大家毫不计较,追求的是能让更多人聆听到我们的千年古韵。”张昭说。

  从2005年到2017年,张昭先后率何家营鼓乐社、都城隍庙鼓乐社赴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韩国、荷兰等国进行对外交流演出,让国外观众领略了古老中国音乐文化的神奇魅力。

  育新蕾保传承

  近年来,张昭不断推进西安鼓乐进校园活动,带领鼓乐社在西北大学、长安大学以及西安市铁一中学、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西安市未央区三星小学、汉阴县观音河小学等30余所学校演奏鼓乐。

  2004年,张昭在西安市长安区何家营小学开展鼓乐进课堂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组建长安少儿鼓乐艺术团。2007年,长安少儿鼓乐艺术团荣获全国青少年器乐大赛一等奖。2014年,他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忠信合作组建长安二中鼓乐团,先后培养了100多名鼓乐手。2013年他担任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社长后,针对鼓乐社人员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的现状,动员16人加入鼓乐社,精心进行辅导。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努力,他培养了程建军、刘银茹、张保鹏等16位鼓乐传人。目前,这些人已经成为鼓乐社的中坚力量。

  研究生毕业的白明从小学习二胡、琵琶,酷爱传统音乐。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观看了鼓乐演奏,从此痴迷上了鼓乐,加入了鼓乐社。“音乐是文化的载体,通过鼓乐,我们可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鼓乐社,先生们教得耐心、认真,我的演奏技艺提升很快。”白明购买了乐器和资料,在家一有空就练习。

  今年28岁的崔璇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竹笛专业,现在在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演奏笛子。“虽然乐器没变,但两者对曲子的处理方法、技巧、感觉不一样,我努力掌握这两种演奏方法,使自己的技能得到提升。”崔璇说。

  “对于我们来说,既要把鼓乐演奏好,还要把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后者可能更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搞鼓乐,没有任何收入,除了兴趣和爱好外,我们为的是肩上的责任。”张昭说。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我要留言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0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